倔强的母亲选择了更遥远更寒冷的莫斯科

父亲和母亲在延安

延安人民向父亲赠送“人民救星”匾

  父亲和他的战友进驻延安以后,延安成了革命的圣地,中国的、外国的青年才俊、民主人士纷纷前来,他们有的要加入革命队伍,有的想了解共产党的风貌,了解中国革命的前途……与此同时,他们也带来了新人物、新气息,带来了新文化、新视野,带来了音乐和交谊舞。延安变得丰富多彩了!

  此前不久,父亲在壮阔的黄河边上写下了气势恢弘、意象非凡的名篇《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字里行间,把父亲要将中国革命推向崭新阶段、领导人民翻身解放的心志,抒发得酣畅淋漓,革命者肩负历史使命的自豪与完成历史使命的自信,鼓舞着时人,也激励着后人。

  这就是长征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傲视百代,心雄千古,充满浪漫主义的领袖父亲!

  延安期间,父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了很多工作,除理论建设以外,还领导了抗日游击战、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浪潮,指挥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让国人和世人认识了延安、认识了共产党人。

  然而,父亲忽略了母亲,忽略了母亲柔弱内里的刚强。他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远没有刚到延安前多了。有时,还会为一些事情各不相让。

  母亲忍受不了文化的差距和感情的失落,她不想落后于人,更想寻回自己。

  刚出月子没多久,母亲就把我交给奶妈,刻不容缓地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去了。

  在抗大,过的是集体生活,母亲克服困难,抓紧机会、抓紧时间,孜孜不倦地读书、操练,保证出勤。有一次,竟因贫血晕倒,但她还是坚持着。斯诺先生在关于我父亲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在毛泽东追述往事的时候,我注意到,有一个旁听者至少和我同样感兴趣,这就是他的妻子贺子珍。很明显,他谈到的有关自己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有许多是她以前从来没有听见过的。”

  和大多数中国革命女性一样,年轻的母亲也把理想事业、独立人格视为人生追求。父母亲的结合绵密厚重,令人赞叹。可是,就像纯美的水晶一样,即使人们不愿意看到中间有一丝裂纹,但经年累月的时光摩擦,或多或少都刻下了岁月印痕,何况是充满矛盾的人的爱情?

  在身心伤痛和往后之路怎么走的困惑中,单纯的母亲以她“双枪女将”的果敢,作出了暂别父亲和我——到苏联去治伤、读书,提高文化素养的选择,并祈望藉此走出情感失意,将来以新的状态回归。

  父亲极力挽留母亲。他倾吐肺腑之言:“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掉泪;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掉泪;三是在贵州,我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

  随即,父亲又进一步劝慰:“我现在情况不同了,有发言权了。以后不会再让你像过去那样,跟着我受那么多苦了。”

  然而,父亲的良苦用心未能解开母亲的牢牢心结。

  尽管母亲深知父亲就是她灵魂的依托,但是在别无良策的选择中,倔强的母亲还是执意地选择了更遥远更寒冷的莫斯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