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1947年初,国民党二十万大军围剿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毛泽东为了缓解其它战场的军事压力,决定不向延安增兵。他率领几百人的中央机关转战陕北,与国民党军队巧妙周旋。这一年,二十岁的李银桥和十八岁的韩桂馨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李银桥担任卫士,韩桂馨是毛泽东的家庭服务员。对于几十年前的经历两位古稀老人至今记忆犹新。几乎所有人
听说要到毛主席身边工作都会兴奋,而当时的李银桥却是个例外,他竟然不愿意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采访:
为什么不同意呢,毛主席问这句话,李老说,我在周副主席那儿工作的时候,提出来希望学习,因为文化低,想学习学习再工作。(主席说)你在我这工作,我也会放你去学习的,这个顾虑你不要有,你不是因为喜欢周总理那儿,不愿意在我这儿?(李银桥说)不是不是。李银桥同志就着急了,着急了,不是那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答应我了,你不放我走,我就着急了。他(主席)说行,咱们订个君子协定吧。订了半年,半年我放你走。半年到期了,到期了,主席还想着这么一个具体的事情,就想着说半年到了怎么办呢,还不能走,后来又呆了半年是吧,李老,又续了半年吧等于到期了。主席大事小事都挺讲信用,在这个具体用人他完全有权力决定,大家都众所周知,都能理解的。所以这件事情上呢,他就说,有这么个特殊情况,以后再提半年时间到了,就不再提了,一直工作了15年。
解说:
高小毕业的韩桂馨,1945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在卫生部下属的洛杉矶幼儿园工作。与李银桥截然不同,韩桂馨听说自己要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时兴奋不已。
采访:
我很激动了,为什么激动,我参军的时候十六岁。我家是老解放区,家里参加革命的人员比较多一些。父母告诉我,就说咱们解放区靠了毛泽东主席,托了他老人家的福,就是说他是我们的大救星。你要是参军了以后,看到毛主席了替我们问好,把我们的心情向毛主席汇报,这样一个嘱咐。我小孩有什么说什么,当时就想我参军了,在军队上也看不见毛主席呀,这么想就这么说了。就是说带着这种心情。多少年的心愿都没实现,忽然这一天,部长找我谈话了,说我符合他提出来的这个要求。我自己呢,我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见着大救星了。
解说:
李银桥成了毛泽东的一名贴身卫士,而韩桂馨的主要工作是照顾毛泽东的小女儿,当时只有七岁的李讷。作为军事战略家的毛泽东,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胆识和气魄。李银桥和韩桂馨从前只是听说过毛泽东用兵如神,到了他身边工作以后,对毛泽东的这种胆识和气魄才有了切身的感受。
采访:
这是在1947年,解放战争的初期,转战陕北的时候我们调到主席那儿工作的,调到那儿工作呢,因为战争环境那很残酷的。因为敌人的兵力是二十万,我们这一方的兵力是两万多人,对不对李老,毛主席呢,率中央机关几百人和敌人在陕北战场上沿着山路过河水,还有在路上,那时候因为敌人穷追不舍,就跟着我们中央机关。空中是飞机,下边是部队。
有时候追到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没地方去了这个程度。毛主席呢,善于用兵,善于指挥战斗,走到一个要上山的地方,主席说就这么走,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周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就说了,这样挺危险的,本来敌人正在追。你再说我们在这儿上山了,那敌人发现了我们人少,他们人多,就会失败的。毛主席说,就这么用兵。毛主席说再立上一块牌子,"毛泽东由此上山"。
解说:
韩桂馨的工作除了照顾李讷之外,还常常给毛泽东缝补衣服。毛泽东穿着上的俭朴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甚至连洗涮的毛巾也只有一条。
采访:
我说主席得有两条毛巾,我找到主席了,我说我们都还两条毛巾呢,衣服还比你是新的。应该给你再预备一条毛巾,主席这么回答我,主席说现在是行军打仗,这个脚比脸辛苦。我要是再领一个擦脸的毛巾,这个脚会有意见的。他说得我都乐了,怎么会这么回答呢,我说那你也得有一条毛巾擦脚啊。他说要这么算这个账,你要说我多一块毛巾。要是每个人都要多一块毛巾,集中起来这应该给前方战士,叫他们穿好吃饱。他们打仗很需要,他们在前线,我呢,节约为了更好地支援前线。从一条毛巾上都这么教育我们。
解说:
毛泽东常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要遵守共产党的纪律,不以恶小而为之,哪怕是一颗小枣也不准拿群众的。毛泽东严格要求着下属,也严格要求着自己的子女。
采访:
这一个是在陕北行军的时候了,这个地点是陕北行军,行军停下来休息了,我们到老百姓的家,地里去看一看,看见那枣树林掉了很多枣子掉在地上了。我当时虽然小吧,也不是有计划地去从树上摘老百姓的东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嘛。我是掉在地上的捡了几个枣,给李讷两个,我留着几个,留着枣呢。正在吃着主席也来散步来了,散步来了发现我们拿着枣吃呢,主席问了,你们怎么拿老乡的枣子吃呢。我们说不是我们摘的树上的,是地上掉下来的,他说要老乡来了以后,他没看见你是摘的呢还是掉的,还是怎么来的,这枣子,那时候刚订完修改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刚说了就做不到,这样影响不好。不要拿老百姓的东西,年轻的时候接受这个教育,我至今还记忆犹新。还想着毛主席,教我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解说:
1949年李敏从苏联回到了毛泽东身边,作为父亲,毛泽东给了她深切的父爱,但对她的要求也是格外的严格。
采访:
李敏呢,在苏联吃那个面包。不是苏联吃得多高级,那黑面包也不是很高级,是吧,面包它分很多种类。她是当主食用,她是习惯那个了。到主席这儿来,这是自己家呀,她要求,提出来她主食吃面包。大师傅厨师知道她要吃了,到时候端上这面包来了,主席和她同一个桌上吃饭,哎,主席提出来了,你怎么这么特殊,吃面包,这孩子觉得委屈,说我在苏联的时候,家常便饭。吃面包,习惯了。我自己没有特殊。主席说,不行,我的孩子,今天跟你们再说一遍,不许特殊,不许你们另外加菜,还加主食,还要求什么。做什么吃什么。就这样要求他们。
解说:
毛泽东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格,而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却很宽厚。他与这些工作人员有着深厚的感情。毛泽东曾多次对他们说,你们比我的孩子还亲。
采访:
他说我的孩子(和我)不能朝夕相见,一天见不着一次,有时候她们住学校,要是不回来呢,就看到的机会很少,李银桥你们在我身边朝夕相处,随时可以看到,比我的孩子还亲。
解说:
李银桥和韩桂馨在毛泽东身边相识、相知,最后成为终身伴侣而搓合他们的月下老人也是毛泽东。
采访:
(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恩人,这个谈恋爱呢,以上我说的这个情况,就是那时候中央机关呢,中央机关更是这样,女同志少,男同志多。军队上的人他都是男性,要想求得一个女朋友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我呢,就在女性比较少的。这么一个单位工作,作为李银桥,二十多了,也想找个女朋友。作为李银桥,挺着急的。你看这么多人追着,追小韩,我要是失手了,我就得不到她了,他有那个着急的想法。我呢,作为老乡,毛主席说他好,他对毛主席的工作好,我挺爱他这一点的。我说找这样个男朋友也不错。心里就产生了感情,逐渐发展成爱情,但是这个窗户纸一捅就破,但是谁也不愿意捅这窗户纸。
解说:
就在这层窗户纸还蒙在那儿的时候,李银桥家里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家里给他说了一房好媳妇。
采访:
李银桥收到信了,还傻乎乎的。觉得挺着急的,家里给说了。我要跟韩桂馨也谈恋爱,我家里有了怎么办呢。这不明摆的事吗。家里有了你不得自己同意吗。傻乎乎的这样子,他呢平常有这么个习惯,因为主席对他比较友好,喜欢他或者说是同情他,这个意思,大小事情他都请示主席,有个什么事情也请示主席。其中这件事他算请示对了,他说我喜欢韩桂馨,但是家里又给我说了媳妇了。怎么办呢,挺着急的。跟主席也得说实话。主席说了,你猜主席说什么,主席给他出的这个好主意,毛主席说,这一封信你叫韩桂馨,小韩去看看。都叫我小韩,因为我年龄小,现在老人也是叫我小韩,主席也叫,你不会叫小韩去看看去吗,叫小韩给你写信,她文化程度比你高,她已经上过高,叫她看看,看她表什么态。意思是看她是爱你是不爱你,这不是一目了然。李银桥可高兴了。赶快叫韩桂馨给我回信,他找我来了。李银桥说,咱们主席说了要互相帮助,我这封信你帮助我写吧,家里这个是推了还是跟家里这个女朋友结婚呢怎么办呢。我也不聪明,我也傻乎乎的,李银桥这么一说,我想,那互相帮助吧,我帮你写,我写封信还是可以的。我帮助他写,写了信以后呢,信的意思就是说,在外边有了,就不用父母操心了。就是这个意思。这一封信李银桥赶快又给主席看看,说小韩表态了,说推掉家里那个女朋友,就和韩桂馨,我们两个好,也不觉得什么不好意思。主席说那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你们自己定,你们自己定,我是没意见的。就是起到了搭桥,引线穿针的这么一个作用。
解说:
在身边工作人员眼中、心中,毛泽东不仅是一位领袖,而且还是一位慈爱的长者,是他们的人生导师。从战争年代就跟随毛泽东身边的这些工作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解放后,毛泽东为他们创造了很多学习机会。1950年5月,李银桥要到中直机关的干部补习学校去学习,毛泽东非常支持,亲自给李银桥题词,勉励他好好学习。
采访:
毛主席说,因为咱们行军打仗的时候,条件不如中南海这里好,这里呀,我给你办个学校,办个学校教你们学文化,因为我们身边人员吧,当然有的文化高一些,大部分人的文化都不算高,战争环境没得到机会,这样就是,给我们最低要达到中学程度这样的计划。我先上的中南海业余(补习)学校,以后呢,怎么说呢,你要说炫耀自己太不谦虚了,算上自己学习了,可以说是领导派我去上人民大学,领袖对自己的关心,上了四年速成中学,又上四年大学本科,培养我学习。要不是咱们这个情况,没有这么好机会学习。真是喝水不忘挖井人,挺激动的我们要学习,我爱人1953年也要学习,就是李银桥,他说他自己是中学的程度,还想多学点东西,想学习,想学习就是又不想离开主席,跟主席有感情了,有感情了,又想学习,提出来这个学习,毛主席说支持你们学习,爱学习是个好事情,支持学习,毛主席签字呢,签的是,题的是"努力学习日进有功",给他这鼓励的话,写了两个本,还有一个本上还有一些鼓励的话,这个题词都有了,毛主席题了词了,作为我们在(主席)身边工作,有这个优越条件,所以又其它书记题词,这五大书记都题写了鼓励学习的内容,保存了几十年至今,都像传家宝一样。
解说:
1962年4月,李银桥和韩桂馨调离了中南海,要去天津工作,临别前毛泽东与他们依依惜别。
采访:
主席叫我们坐一坐,到主席办公室坐一坐,(主席)说孩子怎么没来呢,孩子就在门口外头等着呢,孩子也都进来,进来一起和主席合影,合影完了,要再见了,双方都很激动我们不能老激动,老激动主席也难过,也对不起主席呀,控制自己,觉得很不好受的,是这样子分别,因为主席说了你们走了以后,到地方去要谦虚,不要骄傲,夹着尾巴做人。毛主席说,我给你们写一首我过去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送给我们了,在那个告别会客室吧。会客室要再见了,同时把这个拿在手里,交给李银桥,交给李银桥呢,摄影吕厚明,毛主席的摄影师,照下李银桥的形象来,还同时照了他手里拿着的这个《长征》诗。
解说:
1963年,李银桥回北京时,去中南海看望了毛泽东。当时李银桥的家乡发了大水毛泽东不断地向李银桥询问他家里的情况。
采访:
主席说河北省发了大水了,你们家里是灾区,我只是帮助你们给你们一千块钱,还分了两个口袋,我不知道为什么分两个口袋,也许是怕我们小两口吵架吧。我至今也不清楚,为什么分两个口袋,一个口袋五百,李银桥都收起来了。这个事情留下的印象挺深,也是挺感动的。
解说:
毛泽东是个幽默大师,常常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幽默的方式揭示出来,启发身边的工作人员。有一次李银桥带着卫士们把一个大沙发从屋里搬到屋外,可是怎么也搬不出来。
采访:
这个沙发搬不出来,主席走到这了,散步走到这儿了。沙发搬不出来,怎么办呢,还得搬呗,怎么也搬不出来,主席说话了,主席,你听听啊,主席说:这个客厅的沙发搬不出去,搬不出去,你们想想,是先盖的这大楼后进的沙发呢,还是先把沙发放在那儿最后盖的大楼啊,问他们,他们说那肯定是先盖的大楼呗,哪能说先把那沙发摆好了再去盖那大楼呢,是吧。他就说那这是应该能搬出去。李银桥他作为卫士长他得领导这个事情,不要等着了,主席说话了,快搬吧,这沙发能搬出去,主席走过去了,走过去了,这沙发也搬出来了,主席走过去又走回来了。我想起来了,主席说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在莫斯科说过一次,在这个地方说过一次。办事情要认真,一认真这事情就办好了,你要不认真,这个事情就办不好。
解说:
如今,李银桥和韩桂馨都已是古稀老人,那些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日子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然而,在这两位老人心中,毛泽东的音容笑貌却随着岁月的更替而越发清晰。
新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