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志
有哲人说,凝望月亮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但她的故事,绝对没有中华民族关于月亮的种种神话及传说那么有神那么有情。据统计,《全唐诗》和《全宋词》中,带“月”的诗词共有16044首,占总量的1/4。诗仙李白的上千首诗词中,涉“月”诗竟达400多首。咏月寄情,是中国文人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也不例外。月亮,这个地球人最亲近的天体,也寄托着毛泽东的无限情思。
目前我们从已公开的国家出版物中,所见到的毛泽东最早的咏月诗是作于1918年初的《归国谣·今宵月》,全文如下:“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毛泽东作此词时,年仅25岁。据专家考证,此词为毛泽东与蔡和森等在1918年底游历洞庭湖滨,了解社会情况,读“无字书”时作,是他们游历生活的写照。“直把天涯都照彻”,也可以说是青年毛泽东胸怀天下的艺术写照。
我们所见毛泽东咏月诗词第二首,是他于1921年28岁时写给爱妻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词全文:“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1920年底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婚后毛泽东因革命工作东奔西走,小两口聚少离多,欢聚之时即是离别之时,因此,对着“一钩残月”,“不抛眼泪也无由”!谁敢说一代伟人不是多情丈夫!第三首是作于1923年的《贺新郎·别友》,词中吟道:“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亦是写给杨开慧的,对着“半天残月”,表明心迹:“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第四首,是有名的《忆秦娥·娄山关》,作于1935年2月,作者42岁,刚开完遵义会议,从此中国革命和中国红军来了个大转折,从失败走向了胜利。“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尽管形势依然严峻,红军仍有蒋介石的百万大军围追堵截,但形势已经不同,党和红军已经摆脱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走上了正确的路线,因此,毛泽东有此感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第五首,作于解放战争时期转战陕北途中,亦属毛泽东在马背上哼成的诗,是一首五律,作于1947年中秋。原诗无题,编纂者命题为《喜闻捷报》。全诗为:“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历时370天,行程千余公里,跋涉陕北12个县的37个村庄,与近10万强敌周旋,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毛泽东在中秋之夕,得到西北野战军作战大捷消息,自然喜不自禁,但逢佳节,不免倍思亲人。据考证,此诗作于佳县神泉堡,其时毛的妻儿不在身边。而毛的故乡湖南湘潭韶山冲,他从1925年回去过一次以后,再也无音讯了。思乡思亲之情,在这中秋之夜,跃然纸上。
又一首,是非常脍炙人口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作于1957年。作者时年64,见到当年战友的爱人,既思念战友(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烈士),更思念他亲爱的爱人杨开慧烈士。所以说“我失骄杨君失柳”,但杨柳忠魂永存,“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作者深厚充沛的感情,使他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万里长空,在那皎洁无尘的月宫里,嫦娥为烈士舒袖起舞,吴刚为烈士捧出了桂花酒。作者为此落下热泪,不为别的,为的是烈士的遗愿终于实现,人间终于“伏虎”。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在此结合到了极致!
毛泽东的咏月诗词,最后两首是作于1965年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重上井冈山》写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井冈山》有云:“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读之一股豪气油然而自心生。如今,中国的探月工程已经启动。毛泽东所奠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此中秋之际,我们仰望明月,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中国的月亮,已令世人刮目相看了!
来源:《广西日报》 (责任编辑:王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