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当官就容易假,就要端个架子,这是官场的通病。越是大官,架子越大,越不会说话。在《文章大家毛泽东》一文中,梁衡先生将辛辣的讽刺、轻松的幽默,不装不假、见真人性,列为毛泽东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
近来,通过阅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的相关文稿(主要收录在《毛泽东文集》第六至八卷),以及毛泽东同志有关谈话的真实记录(详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我们随处可见毛泽东同志对官气、官架子和官僚作风的辛辣讽刺与批判,其中也不乏幽默的谈吐。
就让我们在严正批判官气、官架子和官僚作风的过程中,尽情享受毛泽东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轻松活泼的幽默气息吧。
【1955年毛主席在南京郊区尧辰乡十月农业生产合作社视察】
不许关在房子里写指示
“现在我们的党政机关中间,存在着一部分很不健康的现象,这就是严重的官僚主义……他们脱离群众,脱离下面的实际情况,关在房子里写决议案,写指示。决议案、指示像雪片一样地飞出去,下面的情况究竟怎么样,能不能执行,不去管。就是坐在房子里头,不下去检查,只是注意所谓布置工作,却没有注意检查工作。”
——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53年2月7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对利令智昏之人要臭骂一顿
“官做大了也可以利令智昏。当了第一书记,也是一种利,也容易使头脑发昏。昏得厉害的时候,就得用一种什么办法去臭骂他一顿。”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 (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写文章不要装腔作势
“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你的架子摆得越大,人家越是不理你那一套,你的文章人家就越不爱看。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不要摆官僚架子
“我们的同志应当注意,不要靠官,不要靠职位高,不要靠老资格吃饭,……要靠解决问题正确吃饭。靠正确,不靠资格。靠资格吃不了饭,索性不靠它,等于还是什么官都没有做,就是不摆老爷架子,不摆官僚架子,把架子收起来,跟人民见面,跟下级见面。”
——在南京市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3月20日)【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时,题为《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要打掉官风
“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必须使人感到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对于下级所提出的不同意见,要能够耐心听完,并且加以考虑,不要一听到和自己不同的意见就生气,认为是不尊重自己。这是以平等态度待人的条件之一。”
——《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1958年1月)【《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官气是最低级的趣味
“我们有些干部是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靠资格吃饭,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就不愿意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很恶劣的现象。如果大多数干部能够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那么这少数干部就会被孤立,就可以改变官僚主义的习气。靠做大官吃饭,靠资格吃饭,妨碍了创造性的发挥。因此,要破除官气,要扫掉官气,要在干部当中扫掉这种官气。谁有理就服从谁,不管是挑大粪的也好,挖煤炭的也好,贫苦的农民也好,只要真理他们手里,就要服从他们。
如果你的官很大,可是真理不在你手里,也不能服从你。再说一遍,要是大多数干部扫掉了官气,剩下来的人就是有官气,也容易扫掉了,因为它们孤立了。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这不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则是一种高级趣味,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5月20日)【收录《毛泽东文集》第七卷时,题为《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
破坏纪律的首先是老爷们
“我们的经验,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干部的。干部的老爷架子使工人不愿意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而且破坏劳动纪律的往往首先是那些老爷们。……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选集》第八卷】
官做大了,调查研究做得少了
“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实际情况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我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今年要做一点,这个会开完,我想去一个地方,做点调查研究工作。”
——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1月13日)【收录《毛泽东文集》第八卷时,题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今天通知明天要,只能是假报告
“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省委第一书记要亲自做调查研究,我也是第一书记,我只抓第一书记。其他的书记也要做调查研究,由你们负责去抓。只要省、地、县、社四级党委的第一书记都做调查研究,事情就好办了。……大家做官了,不做调查研究了。我做了一些调查研究,但大多也是浮在上面看报告。现在,我要搞几个点,几个调查的基地,下去交一些朋友。……我看不要看那些表格,报表我是不看的,实在没有味道。河南要求下边报六类干部情况,今天通知明天就要,这只能是假报告。我们要接受教训。报表有一点也可以,统计部门搞统计需要报表,可是我们了解情况主要不靠报表,也不能靠逐级的报告,要亲自了解基层的情况。”
——在南三区(中南局、西南局、华东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3月13日)【收录《毛泽东文集》第八卷时,题为《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
要让群众讲话,哪怕是骂自己的话
“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怕群众的道理呢?……要真正把问题敞开,让群众讲话,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让人家讲。骂的结果,无非是自己倒台,不能做这项工作了,降到下级机关去做工作,或者调到别的地方去做工作,那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一个人为什么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呢?为什么只能做这个地方的工作而不能调到别个地方去呢?我认为这种下降和调动,不论正确与否,都是有益处的,可以锻炼革命意志,可以调查和研究许多新鲜情况,增加有益的知识。”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
个人独断就是“霸王”
“党委的领导,是集体领导,不是第一书记个人独断。……听说现在有一些省委、地委、县委,有这样的情况:一切事情,第一书记一个人说了就算数。这是很错误的。哪有一个人说了就算数的道理呢?……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人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象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我为什么要讲得这样厉害呢?是想讲得挖苦一点,对一些同志戳得痛一点,让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最好有两天睡不着觉。他们如果睡得着觉,我就不高兴,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戳痛。“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
这位省委书记,请你回避一下
“我们有些同志,听不得相反的意见,批评不得。这是很不对的。在我们这次会议中间,有一个省,会本来是开得生动活泼的,省委书记到那里一坐,鸦雀无声,大家不讲话了。这位省委书记同志,你坐到那里去干什么呢?为什么不坐到自己房子里想一想问题,让人家去纷纷议论呢?平素养成了这样一种风气,当着你的面不敢讲话,那末,你就应当回避一下。有了错误,一定要作自我批评,要让人家讲话,让人批评。”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
老虎屁股偏要摸
“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分,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我们的省委书记,地委书记,县委书记,直到区委书记,企业党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既然作了第一书记,对于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就要担起责任。不负责任,怕负责任,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人家总是要讲的,你老虎屁股真是摸不得吗?偏要摸!”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
不要动不动训人
“官大了,薪水多了,房子住好了,出门有汽车,架子也大了。前四条可以,可以做大官,薪水可以多一点,房子可以住好一些,坐汽车也可以,就是有一条,你不要摆官僚架子。我只求你一条,把官僚架子放下,跟老百姓、工人、农民、学生、战士、下级一起,平等待人。不要动不动就训人,有道理为什么要训人,可以解释嘛。有的官也不大,如支部书记,住房也不很好,出去没有汽车,薪水也不多,就是摆官僚架子,动不动就训人。这样不行,老百姓不同意,也要批评你……”
——在会见刚果(布)政府代表团时的谈话【《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六卷 1967年10月3日】
梁衡在《文章大家毛泽东》一文中写道:“他是一辈子都在和‘党八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可惜他没有看到现在文风之江河日下,否则他会拍案大骂,或者会被活活气死的。”
其实,何止是文风!若是毛泽东同志看到当下某些官员身上那种让人深恶痛绝的官气、官架子和官僚作风,不知又该会怎样表达他的愤怒呢?
(原编者:李子聿;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基层干部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