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毛泽东情结

夏佑新

毛家论坛主讲嘉宾夏佑新谈我的毛泽东情结

2005年9月9日下午,中国韶山网毛家论坛正式开讲,主进嘉宾夏佑新以“我的毛泽东情结”为主题进行讲座。下面是据现场记录整理的讲稿,并经其本人最后核实。

我89年从湘潭大学毕业,分配到韶山工作。十多年来,许多同学都陆续离开了自己的岗位或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我却一直留在韶山。之所以能留下来,主要是因为与我对韶山、对毛泽东主席的崇敬情感有关,与自己的研究有关。我总觉得,研究是会产生一种情感的,研究得越深入,感情就越深。我们这些历史名人纪念馆的同志都有类似的情结。记得去年在浙江绍兴开会,李鸿章故居陈列馆的同志认为李鸿章的个人品性和能力都十分了得,如果让一个品行和能力不济的人来处理当时复杂的国际事务,还不如让李来处理更好。也许他这是就事论事,但我却不敢苟同。我能理解这位同志,也明白当个人情感与工作相辅相成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感情。现在人们对毛主席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的甚至十分不公正,但不管外人如何评价,我却是越研究越崇拜主席。这也许就是我的韶山情结,毛泽东情结。

今天我要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毛主席为什么诞生在韶山?

韶山过去是个偏僻的地方,交通不发达,1950年毛岸英替父还乡时走的还是山路。但毛泽东就是从这么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走出去了,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从自然风景、风土人情等方面来看,上帝为什么独自钟情韶山,垂青毛泽东?我以为这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从历史的必然性方面看,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个独特的年代里,中国呈现内外交困局面,许多仁人志士纷纷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从1840年起,无数人前赴后继探求救国道路,我们湖南的谭嗣同还向世人发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吼声。从这个大的背景看,可以说:时代在召唤伟人,时代为毛泽东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在毛泽东之前,许多伟大人物都未真正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孙中山推翻了一个皇帝,但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开始为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所了解。毛泽东就是其中一分子。他读了陈文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从李大钊的文章中了解了俄国革命。经过五四大潮的洗礼,毛泽东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开始从新民学会中物色“真同志”,认为中国要走俄国的路。因此,用张国焘的话说是毛泽东分裂了新民学会,因为毛泽东组织了一个秘密小组,也就是今天党史中说的党的早期组织。从这个时候起,毛泽东的才华和人格、品德使之脱颖而出,成为湖南进步青年的一面旗帜。当时主政湖南的谭延闿就说,象毛泽东这样的人再多一个,我谭某就无法立足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毛泽东逐步走上历史舞台。不久,毛泽东在领导湖南革命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才能被陈独秀看中,由陈提名当了中央局的秘书。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进入中央领导集体。

从毛泽东个人方面来看,毛泽东的横空出世也有其必然性。在那个年代完全靠自己的真本领才能成为领袖,毛泽东就具备这种领袖品质。这从很多方面都能得到印证。毛泽东对历史很有研究,一部24史一生通读了好几遍,宋史、明史等读过很多遍。他的书法、文学素养也十分了得。我们完全可以说,毛泽东从年青时代起就逐步具备了领袖才能,具有常人无法比的坚定性格。从毛泽东的父亲对儿子的人生定位和期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毛的反抗精神。1907年到1908年他曾辍学二年,父亲想要他当学徒,学做米生意。但少年毛泽东不同意,他不去学徒,而是天天在农田里干农活,学会了犁田耕种。毛泽东干活不是边干边玩,他是一口气干完,再在树下读书。当时韶山一位进步人士李漱清认为毛泽东与众不同,鼓励他继续读书。但后来父亲为了收他的心给他娶了杨林的罗氏,当时毛泽15岁,罗氏18岁,是在父亲的逼迫下成婚的。当时毛泽东的母亲身体不好,家里需要人帮忙,但罗氏没能帮上忙,结婚不久就患病去世了,就埋在今天毛主席父母坟所在地方的附近山上。这时,刚刚丧妻的毛泽东又萌发了出去读书的念头。毛泽东外婆家的表兄文运昌当时在湘乡东山学校读书,常向毛泽东讲在东山的生活,这使毛泽东继续求学的冲动更加热烈。文家的舅舅、毛泽东的以前老师等亲友也开始做毛泽东父亲的说服工作。父亲看到当时毛泽东心情不好,刚失去妻子,也就勉强同意了。这样,毛泽东又恢复了学业。在外出求学前,他改写了日本人月信的一首诗留给父亲,带着简单的行李就出门了,这首诗就是有名的言志诗。这是发生在1910年的事,那年毛泽东16岁。这些故事说明了毛泽东从小就有一种坚韧的性格,有一种反叛的精神。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伟业,毛泽东总是奋勇向前。这种性格,使他后来在历经革命磨难时受益无穷。

另外,毛泽东在人生道路上总是不停地磨励自己的意志。他的意志力非常顽强,不畏惧任何困难。这一点在一师求学时体现得最充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经常用洗冷水澡等方式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生活中,毛泽东也总是不怕艰苦。他出身农家,一生节俭,对生活不讲究,对物质不奢望。一直到晚年,他还是一日两餐,有时甚至一日一餐,饿了就吃个玉米。1912年元旦在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讨论人生的目的时,毛泽东表明了他一生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主张。他不赞成会友熊瑾玎的消费主张,说:“生活奢了,不特无益,而且有害,主张依科学的指导,以适合于体内应需的养料,身上应留的温度,和相当的房屋为主,这便是‘备’,多的即出于‘备’之外,害就因此侵来。”这就是他的生活观,到了解放后仍是如此。主席有6400多件遗物保存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这些遗物是他伟大人生的真实见证,是他伟大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他在生活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虽然在物质享受上他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世界里,他是富翁。他平时吃的是家常便饭,心中总想的是有吃便够了,他常常搞纵向比较,总是拿战争年代的生活与和平时期的生活比。也经常横向比较,拿百姓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相比较。他虽然贵为国家主席,但在生活上却向老百姓看齐,这种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只有共产党人才能达到如此高尚的境界。其实,毛泽东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了解世界文明走向,了解国内国际大势,思想上不僵化。他是革命者,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他总在不断创新,不断改革,甚至向西方的制裁者发出友好开放的信息。他一生都主张要与与英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他注重发展生产力,注重提高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之所以在生前不谈享受,始终身体力行提倡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我理解的原因是:一是当时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到各取所需的程度,物质上的不丰富,使共产党人不能不讲节约;二是共产党人首先要使人民富裕,要使全体人民丰衣足食,不能只满足一已之私,而是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种精神作为支柱,中国人民才在毛泽东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使一个历经战乱,积弱贫穷的中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成为蒸蒸日上的大国。这种胸襟和气魄,是毛泽东人格魅力的重要表现,是他得以成为万众敬仰的人民领袖的重要因素。

从个人才能上来说,毛泽东的才华才能,绝世无双,无人能比。他一生非常好学,他表扬少奇同志的学习精神,说过“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刘少奇”的话。即使在战争年代,毛泽东也总是不停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1936年毛泽东经过长征的艰难后,身心疲惫,斯诺采访时他时发现他面呈菜色,不修边幅,但眼里放出的却是一种坚毅的光芒。这时,毛泽东已落脚大西北,红色大本营在大西北这个广阔的土地上生了根,他感到了一种轻松。从36年到38年,从保安到延安,毛泽东就利用这段比较轻松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在西北高原上能找到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发表了不少闪烁着万丈光芒的鸿篇巨制,如《矛盾论》、《实践论》等。至直晚年,毛泽东仍在不断学习。这些事,说明毛泽东是非常好学的。当然,毛泽东的知识来自书本,更来自实践。他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最完美的光辉典范。他的知识结构在当时也是最合理的,最完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他具有了领导中国的才能。 因此,我说毛泽东的横空出世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从偶然性来看,韶山出了个毛泽东是一种偶然,时代选择毛泽东也是一种偶然。因为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物完全可以诞生在中国大地的任何一个地方,时代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象毛泽东一样具有优秀品质和才能的人。但是,这种偶然性中也有必然性,最终还是韶山独特的历史、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成长的摇篮。韶山处在湘中腹地,人文荟萃,与曾国藩家乡很近。曾国藩因父丧在家服孝三年,在乡时他上书朝廷想组织团练,得到批准。于是他在湘潭地区招兵买马。韶山有不少人参加了曾国藩的队伍。曾氏有军事才能,最终奠定了这支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在湘军中的韶山人后来出了二十来位提督级人物,提督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员。农民的特点就是见好就收,打江山得实惠后他们就告老回乡,解甲归田,隐居韶山,当个偏僻地方的名人。这些韶山的名人对韶山子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韶山毛家在湖南属移民,从江西辗转云南过来的,移民家族比较开放。封建伦常观中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教,但毛家却鼓励子弟出去闯天下。因为他们是移民后代,移民有开拓进取传统。正因为这样,毛家的子弟才有机会走出山村,走向五彩缤纷的历史舞台。湘军传统和移民文化,改变了韶山毛家无数子弟的命运,移民开放的文化氛围,使毛泽东这样雄心勃勃的子弟有了走出韶山冲的历史人文条件。

韶山的人文历史地理,是湖湘文化的结晶。湖湘文化提倡经世致用,总给人一种以天下为已任的危机感。同时,在思想观念上也比较开放进步,比较刚烈,有一种叛逆性。毛泽东少年接触的老师们也都很博学,道德高尚。毛宇居是毛泽东的族兄,也是他难得的一位私塾老师,湘大的校牌就是毛宇居求字才得到的。这位兄长加先生很有才华,在韶山当地很有名望,毛泽东的父亲也经常能听进他的意见。当时,韶山还有李漱清这样新派的老师,在外面闯过见过世面的老师,是他们使年少的毛泽东了解了山外的世界,开阔了眼界。毛泽东16岁走出韶山,但当时他的理想还不是十分远大。到长沙求学时,他想当法官,想工业救国,曾报考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校,但受经济因素制约,他还是读了免学费的师范,进入了四师,后来与一师合并了。杨昌济是这时成为他为他的老师的。毛泽东在师范前后读了五年半,学习到的知识相当于博士了,后来主席给一师的题词是“一师是所好学校”。毛泽东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一师打下的,他的才华与综合品质,是在一师形成的。他的成长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进步,一个热血沸腾的有才华、有抱负的青年才俊应运而生,推动着他必然会走向历史大舞台,推前推后都不可能了。

最后我谈谈个人对毛泽东的情感。欢迎大家到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参观学习,这个馆建于1964年,是由当时的中南局书记陶铸主持建立的。现在开办了毛泽东生平业绩展览,毛泽东一家六烈士展览,毛泽东遗物展,是一座专门人物纪念馆,展览的性质就相当于一部丰富的图片性质的毛泽东传,这个传是中央审定的,前言、文字等内容都是由中央审定才公布的。你参观后一定会感慨万端。六烈士展览展出的文物,说明了毛泽东的无私境界。其实,他一家还不止这6个烈士,还有毛泽覃的前妻赵先桂、后来的贺怡等曾经的家庭成员,后来都牺牲了。毛泽东一家真可谓满门忠烈。毛泽东遗物展展出的是毛泽东晚年在中南海的用品,从独特的角度展示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的平凡生活,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伟大的平凡的伟人形象。

欢迎大家到纪念馆参观指导。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