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你走进北京军事博物馆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时,陈列厅里的“吉斯”、“吉姆”轿车总会让人备感神秘。该车究竟什么来头,为何会摆在此地?
这两辆轿车不仅是前苏联汽车工业发展的见证者,同时也记载着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从建国直至去世的历史片断……
吉斯———毛泽东的专车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在苏联期间,毛泽东一直乘坐“吉斯115”。回国时,斯大林就把这辆车和一辆“吉斯110”赠送给了毛泽东。此后,这两辆坐驾就一直伴随着他。
“吉斯110”通身黑色,在前苏联也只限于高级领导人使用,并不作为商品出售。该车是防弹保险车,车窗玻璃厚10余厘米,借助一套液压系统才能升降;车门关上后,还有一根很粗的链子锁;车身自重6吨,轮胎外带是双层结构,底盘装有厚厚的钢板;车厢内还有一道可升降的厚玻璃,能与前面司机的座位隔开,既防弹,又保密。1971年9月,毛泽东南巡,洞悉林彪政变阴谋,他返抵北京丰台后,正是“吉斯”载着他一路平安地回到了万寿路住所。
据说毛泽东坐车很特别,他从来不坐别人的车,却极愿意别人来挤坐他的车,有时实在没人来坐毛泽东的车,他甚至会把开道车和尾随车里的警卫人员拉来,挤在自己的车里,简直是把自己的座驾当作“面的”使用。20世纪50年代,中央机关每逢周末都会举办舞会或文艺演出,毛泽东最愿意在散场时用他的吉斯车把客人热情、周到、安全地一个个送回家,他的“吉斯115”车经常会挤满了人。周恩来、陈毅、贺龙等领导同志都深知毛泽东的这个癖好,只要有机会,就会去搭乘毛泽东的车。1959年建国10周年大庆时,苏联代表团前来祝贺,赫鲁晓夫听说毛泽东这一癖好后,在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宴时,欣然与刘少奇、周恩来加上秘书和保卫人员一共7个人,一起坐进了毛泽东的吉斯车里面。看着一大堆人与自己挤在一起,毛泽东的心情便会变得特别舒畅。
毛泽东喜欢坐在吉斯车后排右边的座位上,因为这一座位的靠背被专门装上了一个特制的软枕,可以把头靠在上面休息;车内很宽阔,红地毯铺地,绿色丝绒沙发座椅,如果把中间的一排折叠椅折叠起来,后排的乘客可把腿伸直。这辆车时速100公里,惟一的遗憾是没有空调,到了夏天,司机或是卫士就在车里放置一盆冰。毛泽东是个生性喜欢热闹的人,但是到了晚年,随着他的威望越来越高,很少有人再敢来挤他的车,毛泽东也就越来越孤独了,铺着柔软天鹅绒、高大宽敞的“吉斯115”也就越来越冷清,因此,毛泽东也只好在坐车时以读书来解闷。他的专职司机也便有了一项额外的任务:每次出车必须在后座上放几本毛泽东爱读的古籍书。
五六十年代,毛泽东经常去杭州,为了他的安全和工作方便,中央警卫局便把“吉斯110”运到了杭州。1992年,军事博物馆筹办纪念建军65周年展览,发现了有关“吉斯110”的线索。工作人员赶到杭州,在浙江省公安厅找到了此车。当时此车尚未完全退役,依然挂有牌照,里程表标明它仅跑了17000多公里。经国务院有关部门与浙江省公安厅联系,同意把这辆车赠送给军事博物馆。这就是军事博物馆中展出的这辆“吉斯110”老式轿车的来历。如今,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另一辆毛泽东的座驾———苏联制造的银灰色“吉姆”,被作为毛泽东的外巡见证陈列着。
1959年6月29日,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庐山会议随行工作人员从九江港的码头把毛泽东接上了“吉姆”牌轿车,趁着熹微的晨光,沿着登庐山的公路,缓缓驶向峰顶。正当汽车驶到半山腰时,水箱里的水滚沸了,需要停车加水。这时,毛主席推开“吉姆”牌轿车门,轻捷地下了车。他没有吱声,沿着上山的公路,往前迈着矫健的步伐。走了一段路,毛主席停下脚步,侧转身,反剪双手,举目朝山下远眺着。啊,长江如带,鄱湖似镜,苍峦辽远,大地翡翠……事后才知道,毛主席当时正酝酿着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7月1日写成的七律《登庐山》。
1965年5月,毛泽东再次千里寻故地,重上井冈山。这次,毛泽东坐的是司机赵毅雍开的“吉姆”车。车子穿梭在崇山峻岭中的盘山公路上,“跃上葱茏四百旋”,登上黄洋界。毛泽东下车饱览当年哨口遗址、纪念丰碑的壮丽画卷,正准备上车继续前进时,赵毅雍发现车子竟发动不起来了,这可把他急坏了。
赵毅雍是个开车多年的老司机,他断定是刚才上山时坡度大,转速较快,温度高,汽车的水箱开锅所致。山上没有水源,所以很快有工作人员去报告主席,建议换乘另一辆车。毛泽东听后摇了摇头,亲自走到赵毅雍面前安慰他说:“不要急,水箱里需要水,把我喝的凉开水先给汽车喝。”司机照办了,把为毛泽东准备的凉开水全倒进了汽车水箱,车子重新发动后,平稳地下了黄洋界,安全开进了茨坪。
毛泽东在茨坪住了7天之后,这辆吉姆车也一直伴随着他,经11市、县,行程1410华里到湖南故乡。以后毛泽东来湖南,换上了“ 红旗”车,“吉姆”车便退役了。“吉姆”车作为毛泽东的遗物陈列在纪念馆里,与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