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更使蒋介石坐卧不安。不出半月,他即令国民党各部全力侦察红军行动。并于6月21日,亲带德、英、日等国军事顾问到达南昌,具体策划第三次"围剿"红军的部署。他对前两次"围剿"进行了总结,认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兵力尚嫌不足和在根据地内各部联络不畅,致被红军各个击破,因此要求第三次"围剿"须"厚集兵力,分路围剿"。计划先破我军主力,然后再逐渐清剿,最后彻底消灭红军和根据地。为贯彻他的意图,他调集23个师又3个旅的兵力,约30万人,向红军进攻。与前两次"围剿"不同的是,这次他动用了陈诚、罗卓英、赵观涛、卫立煌、蒋鼎文这些嫡系的5个师共9个团,以这些部队为进攻的主力。蒋介石还亲自担任"围剿"的总司令,坐镇南昌指挥。敌军制定了"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略,企图先压迫红军于赣江边,而后一举歼灭之。 1931年7月1日,敌军分左右两翼,分别向广昌、宁都、石城和吉安、永丰、乐安、宜黄齐头并进,大举进犯。蒋介石抽调一空军指挥部、一总预备队作为后援,留下两个师又两个旅的兵力维护后方,阻止红军西渡赣江,还准备再调部队驻扎闽赣边界,防止红军东进。 红军在两次反"围剿"作战后,部队十分疲劳,这时正在闽西和闽西北的长汀、建宁、沙县等地休整补充。得知敌人新一轮进攻已经开始后,毛泽东即令一部分红军及地方武装袭扰敌人,以迟滞敌人前进的速度,主力红军则从福建建宁绕道千里,于7月下旬经瑞金回到赣南西部的兴国集中,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争取在根据地内打破敌人的"围剿"。 这时,敌人已分路直逼红军,敌六十师、六十一师进占富田,五十二师进占水南,七十七师进占白沙,五十四师、四十七师进占沙溪,二十五师、二十七师进占中沙,四十三师、五十三师进占大金竹,第五师广昌,第八师进占头陂,十一师、十四师占宁都后向西北前进,第六师、第九师占宁都,四十五师进占瑞金,霎时根据地内的县城全被敌人塞满。他们到处杀人放火,寻找主力红军的踪迹。用毛泽东后来的话说,当时真有一种"急风暴雨的局面","红军实行了一种极端的退却(红军集中于根据地后部),然而非此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因为当时的'围剿'军超过红军10倍以上。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但敌人进入根据地后,人生地不熟,东奔西走,瞎扑腾了20多天,连红军的气息也没嗅到。直到7月底,才发现红军主力在高兴圩地区,并断定红军可能西渡赣江。于是敌军主力分路向西向南快速推进,以图压迫红军到赣江边决战。8月初,敌有6个师进到吉安富田、兴国崇贤、兴国城一线,该路敌人战斗力较强。还有一路敌军则向兴国的莲塘、良村方向行进,由于这一路敌军兵力较弱,在其行动过程中,一直被红军猎人般的眼睛紧盯着。 毛泽东原计划红军经兴国、万安,突破富田,然后由西向东,绕到敌后,横扫敌人后方联络线,让敌人主力突入赣南无人之地,等敌发现上当,尾随我军而来,其必已疲劳不堪,这时我军则可乘隙打其薄弱者,这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方针。但是红军在向富田开进的时候,被敌人发现,陈诚、罗卓英两支敌军赶到富田,封锁了红军前进的道路,这样,红军只能退回高兴圩、老营盘地区待机,而处于敌人三面包围的恶境中。但不久,红军发现兴国方向的敌人较强而莲塘方向的敌人较弱,主力便突然于8月4日向兴国东部的莲塘、永丰南部的良村、宁都以北的黄陂秘密突进,并乘夜色朦胧,在兴国城和崇贤敌人第一道包围圈。敌人一点儿也没察觉到红军在自己眼鼻子底下的这次行动,其第一、第二路进击军仍在趾高气扬地向赣江边挺进。 跳出包围圈后,红军首选制定了歼灭莲塘方向滞后的敌人第三路进击军的计划。8月5日,红军和上官云湘的四十七师前哨接触的,立即抓住战机,于6日晚,分兵三路,从南、西南和西面逼近敌人。到第二天上午9时,红军全歼敌人四十七师的第二旅及师部特务营,上官云湘仅带3个参谋和9个马弁逃至龙冈。跟进的敌五十四师闻讯急退,红军抓住战机,紧紧咬住五十四师追至良村,最后歼灭其师部和两个旅大部,彻底打破了敌人的包围圈。随后,红军乘胜东进,用三天时间赶到黄陂。在黄陂的敌第八师毛炳文部毫无准备,突见红军,顿时阵势大乱,我以第四军、第十二军由南面实施主权,第三军团和第七军插至黄陂以东,断敌退路。8月11日上午,大雨倾盆,红军向敌第八师发起总攻,一举突破城围,歼敌两个团,毛炳文率余部向洛口、宁都逃窜。红军紧追了10多公里,又歼其两个团,结束了黄陂战斗。这样,红军在6天之内,取得了莲塘、良村、黄陂的三战三捷,歼敌8个团又1个营,缴枪逾万,并赢得时间在君埠以东的见岭垴地区进行了休整。 直到这时,敌人才如梦初醒,发现红军主力根据不在其包围圈内,于是立即掉头向东,集中兵力向黄陂推进。以密集的大包围的态势接近红军集中的君埠以东地区。为避免不利形势下的决战,毛泽东委派红十军向乐安方向佯动,并要他们一路扬旗鸣号,大作声势,尽力使敌误以为红军主力在向该方向突围,吸引敌人出击,从而达到调动和分散敌人的目的。8月13日,红十二军将一个连的人马拉长至一个营的架子,故意打起红旗,浩浩荡荡地直往北插,一路上尘土飞扬,敌人用飞机侦察,误以为这支不足万人的队伍就是红军的主力。为了给大部队创造更有利的歼敌战机和进一步拖累敌人,红十二军在确认敌军主力已尾随而来以后,对向北的行军路线作了精心的选择,哪座山高他们就翻哪座山,哪里道险就从哪里走,把尾随的敌军搞得精疲力竭、狼狈不堪。 然而,就在同时,红军主力由毛泽东率领从见岭垴西进,利用山区的有利地形,在龙冈、良村之间10公里敌人的接合部又偷越而过,直向西南,跳出了敌人的又一重包围圈,回到兴国境内的枫边、白石、良村集中,隐蔽休整待机。敌军主力一直以为红十二军是红军主力,并错误判断红军将进攻宜黄,威胁抚州,因此一面派兵固守抚州,一面命令主力紧紧咬住红十二军不放。8月底,敌人在南固组织合围,最终又扑了个空,这才发现红军主力压概论没在这儿,早已西返兴国,于是又复转而向西。红军得报便从兴国的枫边、白石地区西移,进到兴国西面的均村、茶园岗地区继续休整待机。 敌人从8月初开始,"听命"红军的调遣,在赣南的崇山峻岭中连续往返奔波,被动挨打。敌四十七师、五十四师、八师受了重创,到南固合围又劳而无功,复向西进时,红军主力已休整了半个月。这结局自然如毛泽东以后总结的那样:"如果进攻之敌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我军甚远,我们要求强弱的对比发生变化,便只有等到敌人深入根据地,吃尽根据地的苦楚,如同第三次'围剿'时蒋介石某旅参谋长所说的'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又如'围剿'军西路总司令陈铭枢所说的'国军处处黑暗,红军处处明亮'之时,才能达到目的。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此时双方对比,往往能达到某种程序的均衡,或者敌军的绝对优势改变到相对优势,我军的绝对劣势改变到相对劣势,甚至有敌军劣于我军,而我军反优于敌军的事情。"而一俟这个矛盾的转变实现,战神便青睐红军了。经多日休整,红军斗志正昂,严阵以待。而敌军则疲劳之至,且缺粮缺水,还要时刻提防游击队的袭击,士气十分低落和沮丧。 正在这时,"广东事变"爆发,国民党内部胡汉民、汪精卫联络两广军阀,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分庭抗礼。两广军阀利用蒋军主力深陷江西之际,派兵进窥湖南,并已威胁衡阳。内忧外困的蒋介石在反复权衡利弊后,不得已于9月初命令"围剿"部队总退却,以集中力量去湖南防御两广军阀。歼敌的大好时机终于出来了!9月7日,敌十九路军三个师经兴国,掩护蒋鼎文师向吉安撤退,红军分兵三路,埋伏在兴国的高兴圩、老营盘一带截击敌人,激战两天,全歼敌第九师独立旅和第二十六旅一部,击溃第六十和六十一两个师,随后主动撤出了战斗。 9月12日,敌第十九路军突然改变了退却路线,分别经兴国向赣州退却和经东固向吉安退却,红军发现敌军新的动向后,立即调整部署,追敌至东固以南7.5公里的方石岭一带,截住了退却之敌第九师余部和五十二师。经激烈战斗,红军全歼敌五十二师和第九师炮兵团及一个步兵营。俘敌5000余人,缴敌步枪4500余支,第五十二师师长韩德勤也曾被红军俘获,后因一时没有识别出来,被他化装成伙夫逃脱了。 此战结束,红军经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最终胜利。在这期间,红军全部战斗只用了7天时间,其余时候均在行军或进行短暂的休整,使这场战争名副其实地成为一场由红军"走胜的战争"。9月21日,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在兴国发布了《第三期战争胜利捷报》,宣布了这次反"围剿"战争的辉煌战果:"总计这其战争由7月1号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白军全部开动向苏区进攻,到现在共有80天的时期,在这时期中,我红军打了4次大仗,每仗皆胜,共打溃白军7个师,消灭了白军17团,捉到白军官兵15000多,被我们打死打伤的约6000以上,缴到步枪13000多,水旱机关枪170余杆,手花机关枪120多支,迫击炮55门,无线电机6架,子弹约250余万发,骡马约500匹,其余军队用的东西无数。" 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红军一鼓作气转入攻势作战,使红军和根据地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其范围达到21个县,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0万,中央苏区进入了鼎盛时期。 (谢伟民) |
转自《解放军报》网络版